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个人信息已成为数字时代的核心资源。然而,个人信息泄露、滥用等问题频发,不仅威胁公民权益,更可能引发社会风险。加强网络个人信息保护,需从法律规范、技术防控与社会共治三方面入手,构建全方位防护体系。
一、以法律为准绳,强化制度约束
我国已出台《个人信息保护法》《数据安全法》等法律法规,明确个人信息处理规则和法律责任。部门需严格遵循相关要求,规范数据采集、存储、使用流程,建立数据分类分级管理制度。对敏感信息(如身份证号、通信记录等)应设置加密和访问权限,杜绝未经授权的调取与共享。对违规行为,需依法追责,形成威慑效应。
二、以技术为支撑,提升防护能力
技术手段是个人信息安全的关键防线。建议引入AI监测系统,实时识别异常数据流动,阻断非法访问;推广匿名化、去标识化技术,减少信息关联风险。同时,强化员工技术培训,提升对网络攻击(如钓鱼邮件、恶意软件)的识别和应对能力。对于涉及公众的政务系统,需定期开展安全评估,确保技术漏洞及时修复。
三、以意识为根基,推动全员共治
个人信息保护需社会各界协同参与。部门内部应常态化开展培训,强化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杜绝因操作失误导致信息泄露。对外可通过宣传案例、发布指南等方式,引导公众谨慎授权个人信息,警惕网络诈骗。鼓励公众通过合法渠道举报违规行为,形成“人人有责、社会共管”的良好生态。
结语:个人信息安全关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也是数字社会健康发展的基石。唯有法律、技术、意识多管齐下,才能织密防护网络,让公民在享受数字便利的同时,安心守护个人信息的“安全锁”。(作者:何嘉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