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过历史的篇章,千百年前诞生出来的《资治通鉴》直至今日依旧绽放着它鲜活的生机,包裹在时代的脚步上,投入了当下的怀抱,《资治通鉴》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这本由司马光对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2年中的历史人物及事件进行整理所得的书籍,文风多变,笔触细腻,写实性较强,多变的形式下却又蕴藏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对于东方哲学以及思想的高度把握实在令人赞叹。在经历了千百年之后,其对于现代的价值和意义竟然依旧如此之高,直至今日,众人尚知书里推崇的一些道理,它描述出的大唐盛世、对于正统思想的评判等都对各历史学家及后世借鉴意义有着巨大的文学价值。观书得感,而深触我心,书中贯穿始末的思想,让我真切地感受到那份作为民族文化的绵长意味。
当我们看向那个时代,充斥着战火,充斥着专政,秉承实录并不符合当时统治者认可的特征,甚至书中内容不会被统治者所接受,可我们看到司马光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这是书里流传至今的名言警句,全面为根基,而且被构于其上。要知道司马光所推崇的思想包含着正义与实际,由此看来,司马光作为史官,将事实居于核心地位。
《资治通鉴》通过讲述一些明君贤臣或奸诈小人,揭示了一个个人生道理,让我记忆犹新的故事有很多。西楚霸王项羽,破釜沉舟,以应巨鹿之战,可见其勇猛决心,一战成名。但他太过自负,鸿门宴没能刺杀刘邦,铸成大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他的乌江自刎,令人惋惜。个性刚烈的商鞅为达目的常常不择手段,尤其是贯彻新法不遗余力,得罪了很多个人利益受到新法损害的人,最后以谋反这宗罪在车裂酷刑中结束了他波澜起伏、轰轰烈烈的一生。还有满腔热血的豫让,他为了给自己亲如手足的智伯报仇,竟乔装成服苦役的囚徒混进宫内,潜伏在厕所中刺杀赵襄子,被发现后,他毫无惧色,直言不讳,却被赵襄子欣赏放了他。第一次失败后,他仍不改决心,用生漆涂满全身,使浑身皮肤肿烂,毛发脱落,以改变自己容貌,又吞下烧红的木炭,使声音变哑,其痛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一日,他在街市乞讨,连妻子都没认出,还给他些许钱物。终于有一天,他打听到了赵襄子的行踪,便埋伏在赵襄子所要途经的桥下。谁知赵襄子的马匹刚到桥边就惊跳嘶叫,于是行刺又被发现,临死之际,豫让便请求赵襄子把衣物脱下,让豫让刺几下。豫让面对他的衣袍,怒目圆瞪,视如仇敌,吼叫着,猛刺三下,便挥剑自刎,血洒桥头了。
翻开这本书,第一个故事,就是“韩赵魏三家分晋”。书中说,一个人多次犯错误,结下的仇怨不会在明处,应该在它表现出来之前就提防。书中一个个活灵活现的英雄人物,用他们的人生经历,喻之以理地向我们讲述了或浅显或深奥的人生道理,三寸之舌比百万之师还要厉害的毛遂,有气魄有担当却英年早逝的英雄霍去病,坚忍不拔、忠于朝廷的苏武,忍辱负重、崭露头角的韩信……历史的长河兴衰盛败,都会发人深省,令后人受益良多。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作者:何嘉祥) |